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2025年五一劳动节假期的尾声,恰逢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圣诞吉日,南京雨花台区长江之畔迎来了一场特殊的生态盛会。5月5日上午,由南京鸡鸣寺、江苏省同泰慈善基金会、南京市玄武区弘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主办的增殖放流活动,在雨花台区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有序展开。这场融合佛教慈悲护生理念与现代生态保护实践的公益活动,吸引了五十多位义工志愿者与大学生志愿者的热情参与,用慈悲善意和青春力量谱写生态文明新篇章。
践行“长江大保护”
作为佛教"护生"传统与现代环保理念的完美契合,活动选择在释迦牟尼佛圣诞日举行别具深意。志愿者们身着统一义工马甲,在晨光中搭建起传递生命的"护生通道"。大家在陡坡上接力传递装着长吻鮠鱼苗的筐篓。"小心坡滑!""注意脚下!"此起彼伏的提醒声中,33996尾(价值101988元)的长吻鮠鱼苗沿着这条青春筑就的生命通道,游向阔别已久的母亲河。
守护生命 关爱生态
增殖放流活动是一项严谨科学的事情,我们不可以随意放流,活动开始前,在雨花台区农业农村局的监督下,对放流前苗种进行抽样“体检”和打样,确保程序符合放流要求。
特殊的生态修复使者
在长江生态保护中,增殖放流始终是守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篇章。这项承载着生态修复使命的公益行动,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遵循,更是我们向子孙后代递交的一份绿色答卷。通过科学放流优质鱼种,我们正以实际行动重建水域生态平衡,让曾经寂寥的江河重新焕发生机。
长吻鮠,又称鮰鱼、江团等,体型呈纺锤形,体表光滑无鳞,头部尖长,吻部突出,口下位,有 4 对短须,具独特的 2 个短背鳍及深叉形尾鳍,体色多样。
长吻鮠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曾经资源量较大,但由于涉水工程建设导致栖息地丧失及过度捕捞等原因,种群数量下降明显,成为了我国的保护水生动物。
长吻鮠作为温和肉食性鱼类,在长江生态系统中处于中级消费者位置,以小型鱼类、水生昆虫和甲壳类动物为食,可调控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使长江食物链和生态平衡得以维持。
增殖放流活动现场
本次放流岸边到投放点是一条长斜坡,给此增殖放流活动带来了极大挑战,但现场的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们没有丝毫退缩。大家两两一组,迅速形成接力队伍,从岸边到放鱼点位。志愿者们双手稳稳托住装满鱼苗的筐子,一组传一组,将其递向下方的伙伴,同时不忘叮嘱:“小心,坡度陡,注意安全!” 下方的志愿者稳稳接住,一步一步缓慢下行,确保鱼苗安全抵达放流点。
在放流点位,志愿者们缓缓倾斜筐身,让鱼苗顺着水流欢快地游入河中。随着活动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鱼苗被成功放入江中。原本平静的河面,因为鱼儿的加入,变得热闹非凡。
"这个假期过得特别有意义!"来自东南大学的志愿者王同学擦拭着汗水说,"我们不仅完成了一次生态实践,更体会到佛教护生理念与现代环保科学的深度共鸣。"未来,基金会将持续搭建公益平台,让更多青年学子在守护长江的行动中,领悟"绿水青山"的深刻内涵,将生态情怀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持久动力。
通过这样的活动,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在悄然间增强,环保的种子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人参与活动的人心中,等待着在未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共同守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
科学护生
长江大保护
守护绿水青山
渔业资源既是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门。科学试验表明,每放养10万尾滤食性鱼苗,形成的生物碳汇相当于植树造林1公顷。通过开展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可有效补充长江鱼类种群数量,维护生态平衡。
江苏省同泰慈善基金会未来会继续关注和支持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通过更多的公益活动和项目,为长江的绿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助力绿色发展
爱护长江你我他,
十年静养勿扰她。
希望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积极参与我们的护生放流活动,帮助更多的小鱼回归家园!用实际行动呵护生态、美化家乡,为生态环保汇入更多的力量,为维系长江生态平衡献出自己的力量!
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增殖放流守护绿色生态
与我们一起
守护长江生命线
(本文部分配图来源于网络,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微信号|tongtaicishan
官网|www.jiangsutongtaicishan.com